昨天,小柴写了某票务平台周杰伦演唱会放票后,又直接单方面强制收回用户已经支付成功票的事件,该事件,也在热搜上挂了两天。
无数抢到票订好机酒的用户,被突然退票,损失没人承担,而平台只是发了一句道歉,以及200元的代金券。
而这些真实存在的回流票,就被这么霸道地收回去,没人知道他们留着准备干嘛……
在小柴文章的评论区,就出现了很多的受害者,这足以说明,该平台这一次放了不少票,也坑了不少用户。
自然,该事件,也从侧面体现出,深度垄断的互联网票务平台强势、霸道与目无王法的一面。
霸王条款,用户退票难之外,平台却可以随意在没有任何与用户协商的情况下,无门槛单方面退掉用户已经付款成功的门票……这个行业也在无节制的刷新下限。
可明明,像周杰伦这样的大咖的票,抢一张有多难,大家都是有点概念的,就比如票价,一张一两千的官方定价票,在黄牛市场翻个十倍二十倍,依然一票难求。
然而,用户除了吐槽,似乎对这样的事情毫无办法,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怀疑,一场演唱会下来,黄牛赚的钱,竟然比主办方赚的还多。
当然,更离谱的是,在技术高度发达,以及这些票务平台动不动就一年几个亿的研发费用的背景下,平台的技术,竟然防不住一帮黄牛。
也不得不让人怀疑,平台到底是平台,还是戴着面具的黄牛头子?或者,黄牛们,真的有比平台还牛的技术……
今日,又一个相关话题冲上热搜——「黄牛为什么能抢走演唱会门票」……
该热搜话题,源自央视新闻对黄牛产业链的调查,为何黄牛能抢到票,而用户一打开界面就秒没?
是因为,黄牛们可以成功绕过平台很多中间步骤,比如平台验证,直接进入支付界面,当你还在选座的时候,黄牛已经完成下单了!
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呢?我们一起来看看,不管是抢机酒的票,或者是医院挂号,或者一些热门景区,大家都应该有过抢不到票的经历。
尤其是一些大咖的演唱会、或热门的文化节目演出,往往提前几天预约,掐着点,喊来无数亲朋好友一起抢,一到时间打开界面,直接看不到票的影子。
瞬间,你脑海里骂了一遍平台、骂了一遍网速、骂了一遍自己手残,甚至恨不得砸了手机。
但最后,发现,这些票,一瞬间就铺满了二手平台,然而价格却翻了几倍、甚至几十倍。你不得不一边骂黄牛,一边乖乖拿着几倍的价钱,低声下气的找黄牛把这张票买回来。
然而,大家认知里,所谓的黄牛用机器刷票,事实上只是最初级的黄牛,他们比大多数普通人强不到哪里去,只不过是把人海战术换成了机器操作,他们手里,也不会有太多的票。
真正的黄牛,真正掌握着大量票源的黄牛,他们都是「技术流」。
据央视新闻的调查,真正的黄牛,会通过黑客技术,绕过平台的很多中间步骤,比如刷新登录、倒计时等待、选票档、选座、验证码、选支付方式等步骤,直接进入到支付界面。
也就是说,在平台放票的那一刻,真实的用户可能还在选座、或者输入验证码,人家技术流黄牛,就已经完成支付了,而且还是批量完成。
在小柴的理解中,所有的平台,但凡有提交验证码这个步骤的,都是给机器操作设置的门槛,验证是不是真人……
但讽刺不?现在机器竟然不需要验证码这个步骤,反而验证码成了专门给真人设置的门槛,也就是通过验证码,把手速快的真人,给拦在机器的后面。
看到这一幕,也有网友表示:「粉丝手速VS黑科技武器库!这仗怎么打?」同时,他也提出质疑,「实名制挡住的究竟是谁?技术黄牛横行,平台真管不了?」
而这还没完,技术流黄牛,还可以直接抓取平台的后台数据库,这意味着什么呢?意味着他们可以随时监控各类票的实时数据,能更加针对性的去实现高效抢票,那么普通人,怎么和他们玩?
甚至,更离谱的是,数据库被攻进去这么明显的犯罪行为,没看到一个票务平台去报个警啥的……
大家都知道,黄牛这个行当是有着产业链的,包括软件开发、抢手、设备供应商、账号供应商……完善的产业链,更是降维打击普通用户。
然而,问题就来了,作为体量这么大的互联网票务平台,他们一年赚几十个亿,名义上研发投入也并不少,为何还能被黄牛跳过环节,尤其是验证码环节?甚至还能被攻进后台数据库?
或许只有两个可能的原因,一是,这些打着互联网科技旗号的所谓互联网票务平台,技术能力那真是渣到不行,连最基本的验证码都能被黄牛跳过,甚至连自己的后台数据库都保护不好;
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不少用户质疑的点,即平台和所谓的技术流黄牛本就是一条利益链上的,毕竟大家肉眼可见,一张2000元的门票,被卖到2万的时候,那可是10倍的利润。
干什么生意能有这么高的利润?平台能不眼红?在该话题的评论区,有这样质疑的用户的确不在少数。「不可能整顿的,平台官方就是最大的黄牛」「平台就是最大的黄牛」
「为什么黄牛能和抢走演唱会门票,当然是因为他们是一伙的……」
「想知道为什么能抢走,我只想知道被抢走并高价出售要怎么办 」「因为平台和主办方自己就是最大的黄牛! 」
「最常见的黄牛:路人牛、团队牛以及主办牛,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主办牛」
当然了,咱们吃瓜群众们也没证据,也不过是猜测罢了。不过在吃瓜群众之外,包括媒体与行业人士,质疑平台和黄牛是利益关系的声音也不少。
比如,有媒体引用用户的质疑,称票务平台与黄牛存在隐形合作,通过「偷偷放票」「回流票」等操作将票流向二手市场。
当然,这样的声音还不少。比如,业内人士称,部分主办方将30%的预留票高价批发给黄牛,规避限价政策。
而这些说法,也被一些黄牛证实过,比如一些大型演唱会的票,黄牛称「好位置票源由主办方直接提供,内场票被提前控盘」……
也有媒体称,专业黄牛本身就是主办方和票务平台都有的一种销售渠道,而之所以他们会扶持这个销售渠道,就是为了规避限价政策,赚取更多的利润。
除此之外,早在几年前,文旅部就印发通知,要加大对第三方平台囤票、倒票行为的打击力度。
这也不难看出,官方黄牛这条利益链,本身就是存在的、明牌的……
而更能说明有官方黄牛、平台黄牛的另一个证据是,在万物都需要实名制的当下,票务市场却在实名制购票、实名检入场这件事上,一直小脚慢步,不去真正落实。
对于根治黄牛这件事,如何解决,大家普遍的认知是,只要购票实名制,入场票实名检才能入场,黄牛必然消失,至少不会这么猖獗。
但现实是,在演出市场,不管是平台购票,还是主办方负责的入场验证,不愿意去落实的态度,都刻在脑门子上了。
而多地监管部门这些年也是在积极督促落实实名票与实名检,但主办方和票务平台,就是不真心实意的去落实,依然我行我素,心里没鬼,怎么可能呢?
而大家也都体验过,在一些很小众的游乐场之类的场所,这些机构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,都已经完成了实名购票、实名检的闭环,而在技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,这个流程也完全是数字化完成的,一个二维码足够。
但是这么大的演唱会主办方、一年挣几十个亿的票务平台,就连这些小众游乐场轻松能实现的技术都实现不了?不管你们信不信,小柴第一个不信。
再回过头来看看连验证码都能被黄牛轻松跳过这一点,他们这条利益链,似乎连装都懒得装了。
而被资本做局,这个网络梗,在这一刻,明晃晃的具象化了!
有票不放,制造饥饿感,让用户去发动亲朋好友社交圈去抢,结果票被主办方和票务平台暗戳戳扶持的黄牛们,挂满二手平台,一来一回,500的票变五千,2000的票变两万。
他们避开了限价政策的同时,还赚取了比不限价更高的利润!最后丢下一句,黑客级的黄牛,跳过了我们的验证码、攻进了我们的数据库,我们也是受害者!
但明明可以一击清除黄牛的实名票、实名检闭环,他们就是不愿意去落实,票务平台不愿意,主办方也不愿意……就连被黄牛攻进数据库这么大的事,他们连报个警都不愿意,他们这自己不把自己快要绕窒息了吗?
柴狗夫斯基©️
作者|小柴肆号
编辑|谭松